400电话: 400 1688 198
科正产品
科正产品
科正产品
  技术标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标准  |  技术标准
政策标准
Policy Standard
>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安全耐久”章节解读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0-01-14

 

来源:被动房网

 

1 绿色建筑的新内涵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城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融入城市。当前,不少城市出现了“城市病”,消耗了50%的自然资源,并排放了50%的垃圾。市民在新鲜空气、洁净水源及安全食品等方面无法得到保障。“绿色建筑”的概念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逐步向以人为本、推进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转变: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注重人、资源、环境三大核心要素的动态平衡。为什么定义为“绿色”?人类观察到绿色是因为叶绿素的存在,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化学能,且释放出氧气,即有叶绿素的地方是存在着化学反应的。当一座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它应该可以使人和城市的关系、人和建筑的关系发生质变,而不仅是简单的传统建筑增加太阳能、节水器具、资源节约之后的产物。因此,绿色建筑是建筑从理念到设计方法的变化,是从内涵、建造技术、产品、材料到运营方式的变化,甚至是城市和建筑的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的变化,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估值、金融都应产生质的变化。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时代,技术革命对建筑的影响从对“物”的影响发展到对“人”的关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新国标”)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开阔的视野、合理的创新、规范的章节呈现在大家面前。当今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停留在工业城市模型和思维模式下,处于传统建筑的交易方式、价值评价方式及行业管控方式之下的可持续发展时期。新国标则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基于“四节一环保”策略,塑造更高性能的绿色建筑。通过对建筑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打造使用者可感知的绿色建筑。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推行绿色建筑新国标,不仅是建筑标准的提升,更是从政策标准、建造模式到市场管控机制的改变与提升。

联合国卫生组织研究统计数据显示,人的87% 时间在建筑内度过,62.5%的疾病与建筑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座大楼90% 的相关成本是员工薪水。哈佛大学相关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工作中的人们思考能力和计划能力比非绿色建筑中的人得分高出25%。绿色建筑的价值不仅仅是节水、节地、节材、节约资源,它让人的生命更高效。构建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生态文明时期,社会正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模式已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才创新转变。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绿色建筑的技术及商业模式的突破,实现行业的创新,将给大量从事绿色产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创造机会。

新国标的推行重新定义了绿色建筑,也重新定义了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将是被互联网“攻破”的最后若干封闭性行业之一,新时代的技术革命将带来巨大的行业变革红利。作为建筑行业的经验和利益获得者,应该打破舒适圈,重新思考互联网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变革,引领绿色建筑的发展。

2 更高质量的绿色建筑

从国际角度观察,绿色建筑标准呈现出鲜明的发展趋势:向更高质量、更注重人文关怀与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英国是最早提出绿色建筑标准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的国家,侧重于过程与步骤的实施,在其新版第二章中特别强调了健康与安全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德国绿色建筑标准DGNB(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Nachhaltiges Bauen)侧重于量化评价质量,包括生态质量、经济质量、社会质量、技术质量、过程质量和场地质量,它在2018年最重要的改变是将空气质量的提升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要求前置到规划阶段。日本绿色建筑标准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通过建筑环境质量Q与外部环境负荷L 的比值实现对建筑环境效率的量化评价,于2018年在以性能指标评价为前提下,对安全设计进行了前置、完善和提升。

质量的本质是什么?以中国汉字的角度来看,质的下方是“贝”,本质是诚信;量是测量,表示数量和幅度。质量是在对大量事实认知的基础上,呈现事物的本源,且关乎信用。西方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对质量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即产品的质量。它要满足这几个方面:卓越的产品质量、符合的规范要求、完整性、适合性、避免缺陷且让人满意。建筑是个物体,高质量的建筑都应该符合这几个要求,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本源,更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建筑。

安全是质量的基础。生态安全被破坏,资源高效利用就不存在。有国外科研杂志例举了31个建设项目,证明建筑安全与质量的强相关性,并指出79% 的安全问题与设计阶段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欧洲设计师对建筑工地35%的死亡人数负有直接责任。因此,应将安全前置于设计阶段,在全生命周期内统筹考虑安全问题,前置的安全设计方式将带来更高的建筑质量。所以,新国标将“安全与耐久”作为首个评价标准。

3 安全耐久章节条文的解读

根据绿色建筑内涵的扩展,及建设初心的转变逐渐凸显“以人为本”理念,新国标的修编结构与上一版相比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以建筑使用者为考虑对象,根据人们对建筑的感知、感受所对应的建筑性能进行章节的分列。其中安全感是最基本的,对应的建筑安全耐久性也是建筑最基本的性能要求。

“安全是绿色建筑质量的基础和保障;绿色建筑的安全以人为本,区别于以物作为考虑对象;建筑使用安全是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感知性强的问题;强调预防和前置考虑安全问题,不同于安全生产;绿色建筑对安全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将安全耐久章节作为新国标第一章,说明其基础性,更说明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安全与耐久”章节总共有17项条文,其中控制项8条,评分项9条,控制项和评分项要求基本平衡。与上一版标准相比,新国标新增条文12条,占本章节条文总数的70%,余下条文延续2014年版本内容,本文着重介绍新增的条文内容。

“安全与耐久”的条文设计从多个维度综合进行考虑。首先是场地安全与诊断识别,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绿色建筑首先要选址正确,若选址错误,在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建一个绿色零能耗的建筑,无论再节能节水也是违背了绿色建筑的本源。其次条文考虑建筑本体与不用使用的诉求。条文有对建筑物的物理属性的相关规定,这是建筑安全耐久的基本属性要求;有针对强化人的使用安全的条文,这是从使用人群的属性出发;有关于建筑安全保护与维护的条文,是属于管理属性;有关于建筑耐久性、建筑适变的条文,这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建筑时间属性考虑。章节的每一个条文均是涵盖和综合考虑了以上不同维度后的相应策略和要求。章节新增的12条都是围绕人的安全为核心。需要说明的是,建筑安全中更高层级的概念,比如空气质量(有毒物质)、水质、无障碍(全龄友好)均涉及安全的概念,为了整个标准的章节和体系的考虑,将上述概念安排到其他章节里面,属于间接相关评价标准,而本章的安全耐久章节属于直接相关范畴。

“4.1.1条文”是由2014版标准中的4.1.2条文发展而来。场地安全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和前提,绿色建筑首先须规避地质灾害、洪涝、爆炸等风险和化学、辐射等污染。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许多地区含氡土壤的危害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人们长期停留的住宅建筑和高度敏感的幼儿建筑更是关注重点。含氡土壤具有致癌风险,在自然状况下氡存在于空气中,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在绿色建筑场地选址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场地土壤氡含量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超标则必须进行防氡设计和施工。

“4.1.2条文”的新颖之处在于强调了建筑非主体结构部分的安全、耐久和防护的整体性规定。现阶段不断出现的建筑外墙保温层、屋面构件、建筑外门窗、外墙饰面以及幕墙等脱落导致人身伤亡的事故,成为建筑安全事故的高发区,社会负面影响巨大。建筑非主体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的影响,其安全与耐久性也将发生变化,需要在建筑运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安全。

“4.1.3条文”强调外遮阳、太阳能装置、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就是为了确保这些外部设施与主体结构的有效连接而保障其长期安全性。该条文还特别强调“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也是为了降低安装、检修与维护工人的劳动安全风险,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4.1.4条文”强调建筑内部构件、设备和设施的有效连接,并能适应建筑主体结构的变形,以保障在长期使用期间和特殊灾害下建筑内部构件、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要求连接满足承载力验算及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特别是室内装修设计时要关注安全设计,在运营过程中需定期检查、维修与管理。

“4.1.5条文”要求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规定的建筑外门窗,既保证了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耐久性,对建筑节能有利,同时确保了门窗质量。

“4.1.6条文”为新增条文。引用《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 298-2013的5.2.1条规定和《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第6.13.3条规定:卫生间、浴室的防水、防潮规定,以强化人行安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4.1.7条文”规定了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对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的大堂设应急救护电源插座,这些应急措施没有强制规定但是非常值得鼓励。另外,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由于管理不善,应急通道经常没法保持通畅,这是实际运营管理特别值得关注的。

“4.1.8条文”要求设置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与警示标识的设置,除了应满足其功能性外,还应具有艺术性和美观性,展现人性化,凸显绿色建筑设计师的绿色设计。

以上均为控制项,具有绿色建筑评价一票否决的效力。下述的条文是评分项,评分项的得分将决定绿色建筑的评定星级。

“4.2.1条文”规定了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首先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鼓励创新抗震性能设计,基于性能分析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结构、关键构件、关键节点的抗震能力,增强结构的冗余度,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4.2.2条文”规定了采取保障人员安全的防护措施。针对不同对象、区域和场地的安全防护措施的设置,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发挥建筑设计师的创意,标准不规定具体做法。

“4.2.4条文”规定了室内外人行区域的防滑要求,并根据人行区域的不同和可能的安全风险程度,给出了相应防滑等级的等分规定,评分具有阶梯性,绿色建筑项目可以找到对应的位置和的得分。

“4.2.5条文”规定了采取人车分流措施,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充足照明。该条文主要关注的是因为照明不足而导致的安全问题。设计人车分流,夜里通行照明足够,人行区处于安全视线范围,对于开放街区尤其重要,考虑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避免照度过大和眩光。针对商业区域的照明需要控制其光污染。目前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住宅小区,虽然有照明设计预留,但是很多小区运营中却不开启,所以实际运营管理控制很重要。

“4.2.6条文”要求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包括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可变措施。这需要观念的改变和采取行动的动力,建筑适变是为了增加建筑耐久使用,很多建筑被拆除不是因为寿命到期,而是因为功能不再满足使用需求,适应功能变化就避免因不满足使用功能而被拆除。要求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这是支撑现代智能建筑的要求,是和物联网、信息化乃至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结合,为新技术提供了新的运用场景。

“4.2.7条文”要求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该条文在于鼓励选用长寿命、易于更换的部品部件,如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并为维护、更换提供便利。

“4.2.8条文”规定了提高建筑结构材料耐久性的两类得分内容,一是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二是规定了各类结构形式提高耐久性的具体做法,满足其一得满分,都满足得分也不能进行叠加,以免绿色建筑评价得分过于聚集某个单项技术。

“4.2.9条文”规定应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包括建筑内外饰面材料以及防水和密封材料等。因为材料种类太多,无法一一列出每种材料的耐久性标准,评价得分可以采取反举证的方式,解释得有依据便可能得分。该条是由2014版7.2.14条发展而来,对比新条文,清水混凝土归并到室外或者室内装饰饰面材料类。另外,考虑到幕墙、装配式内外墙的接缝密封材料等情况,增加了该条文的第2款内容。

4 总结

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研究重心和目标逐渐转向以人为本,以安全耐久作为建筑性能的基础要求,将助力新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新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将日渐完善,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生态城市的高质量建设。

作者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叶青

上一篇:节能率80%,北京市领跑建筑节能标准的升级
下一篇:【安徽】《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发布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公司简介 | 关于被动房 | 典型案例 | 产品服务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广东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09642号

网站建设:科正网络